最近朋友想要開始學習投資理財,上網認真地爬文,也詢問我的意見,她給我看了網路上的一篇文章,內容提到初學者應該買股票好,還是買基金好?因為考慮到很多人也把錢放在定存,或者是儲蓄險、利變年金險等等,所以今天就來跟各位初學者們說說我的淺見。
(股票)
股票在四者之中(股票、基金、定存、儲蓄型保險),絕對是報酬率最高、但風險也最大的理財工具。
投資股票,你得先決定(或確認)自己是長線投資人(存股族)、中長線投資人(波段價差),或是短線投資者,甚至是極短線(當沖)投資者,通常對於短線或者極短線投資人,股市給了他們一個名稱,叫「投機者」。
雖說投機者並不是賺不到錢(有些甚至可賺取巨利),但是沒有強大的心理質素和強大的技術分析能力,賺到錢這件事可說是「Misson Impossible」,即使賺到錢,也很容易快速吐回股市,蒸發得一點不剩。
股市初學者通常有一個特性:愛問明牌。這是不太妙的一個做法,因好的老師難找,有些是心術不正,有些則是能力不足。重點是,即使老師選股沒有以上問題,你買入的時間點和持有時間也會大大影響你的獲利。
所以,初學者要玩股票,不是不可以,但建議先以存股為主,不能買整張的話,可以先買零股,然後平時多多研究股票的基本面和技術分析,把底子打好。重要的是要做好資產配置,配置在不同產業和市場,並掌握「只進不出,股利買股」法,實際運用如下:若一籃子股票裡只有金融股,可以試著用配息加入一點科技股份,反之亦然。
存股股票組合1(保守組):金融股(40%)、民生電信類股(40%)、科技股(20%)
存股股票組合2(穩健組):金融股(40%)、民生電信類股(30%)、科技股(30%)
存股股票組合3(積極組):金融股(40%)、民生電信類股(20%)、科技股(40%)
科技股也可以替換成生技類股。
小編的中心思想是:金融股作為配息基本盤,部位不宜過少,但積極型的人可能會覺得存股無聊,所以對於這種人,可以把存科技股的%數提高,而相對減少民生電信類股的%數,提高%數的過程完全靠股利或是新投入的資金來達成,方法是,當你發現某種股票類型的%數降低,就把新的資金投入再平衡。
(基金)
基金,表面上和股票有些相像,但實際上,我認為它有些優點,是股票所不能取代的,但同時,它自然也有些缺點,是長期為人所詬病的,就讓小編來揭開基金的神秘面紗......
基金由基金經理人代為選擇和操作股票,通常這些經理人都有一定的股市經驗,若選到一股好基金,你不須擔憂分散度不夠的問題,你也不需去看每一個成分股的財報,但是,若一檔基金的績效不好,仍有可能造成你的虧損。
所以,基金經理人很重要嗎?當然重要,但老實說,我們能認識的基金經理人又有多少?若你買一檔基金單純衝著基金經理人的名氣而來,這和股市求明牌沒甚麼區別。
所以,我挑選一檔基金的重點,只看兩個部分:操作策略和配息。
因為基金手續費高,所以我建議接觸基金的初學者入手的第一檔基金,應該要是月配息基金。沒錯,不是季配息或年配息,而是月配息基金。或許有人說基金是賺了配息賠了價差,但是您們知道嗎?若買一檔配息9%的月配息基金,只需十一年就可以完全回本。市面上的股票很少能年年配息9%,但是基金做得到,所以即使賺了配息賠了價差又如何呢?只要能夠把全部本金配回來,之後就是零成本的領息了。
當你有了市場經驗,想操作沒有配息的股票基金,就得看其操作策略,通常我不建議買主動型基金,只建議買被動式基金(ETF),ETF跟隨大盤波動,又能在股市買賣,掌握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盯住該ETF追蹤的指數作買賣判斷即可。
(定存)
隨著美國央行逐漸升息,台灣央行也開始感到升息壓力,於是定存似乎又開始成為一個理財好選項。
目前台灣銀行牌告利率,存1~11個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從0.6%~0.95%,而限定存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儲蓄存款的利率則從1.09%~1.165%,此為機動利率,固定利率又比機動利率更少些。
怎麼運用固定利率和機動利率作定存?很簡單。當你發現央行有升息的可能時,定存請選擇機動利率,而當你覺得央行還會持續降息,請選擇固定利率。
除了台幣定存,舉凡美元定存、澳幣紐幣定存、歐元定存,或者幾年前很夯的南非幣定存也都是拉高定存投資報酬率的選項。只不過,做外幣定存時請留意外匯價差,若賺了利息賠了匯差,那真的划不來啊~~因為畢竟現在的定存利息不比基金配息來得高,即使最高的南非幣定存利息都只有4.5%,但這一年內南非幣最高和最低之間的匯差居然可以高達19%!比美元匯差多出一倍。若風險承受度高的人,建議可以用短期定存+價差操作來操作南非幣,獲益應該比台幣定存高出許多。
比較推薦給定存族的是美元定存,因為美元相對穩定而且央行開始升息,請記得定存時要選擇機動利率~
(儲蓄險)
其實買儲蓄險就是一種買債券的概念,買保險時,記得使用IRR計算它的內部真實報酬再下手,還有記得商品盡量單純,有儲蓄功能就不要有壽險功能,以此類推。
對於一些人來說,保險是必要的保障,建議買保險,但要衡量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之後或許也會提到某些買保險的技巧與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