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儲蓄非常重要。儲蓄的態度,也很重要。

為何有人總是無法堅持儲蓄?不是儲蓄額愈來愈少,就是提前把存起來的錢花掉?

問題不只出在儲蓄這個動作本身,還關乎我們對儲蓄的想法和儲蓄的態度。

《35歲開始,不再為錢工作》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對金錢的信念與想法,常常會反應在我們處理錢的態度上,信念無關乎對錯,幸福也不一定立基於金錢之上,但如果未來的你想要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人生或嚐試新事物的同時又要生活無虞,那麼你最好還是早點達成財務自由,這意味著有時你需要調整你原本對金錢的信念。

調整信念不代表你失去了自己,因為人的信念本來就會隨著成長而隨時變動,愛情尚且如此,為何財務的部分就不能改變呢?因此「金錢會使人迷失本性」這句話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甚至不一定是真相。反之,作者也提到,失去對金錢的支配權會讓人感受到壓力,而做出急迫的回應,徒勞無功之後,反而喪失尊嚴,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此,在作者看來,貧窮才會使人失去本性。

從此想法延伸,不儲蓄的人對於儲蓄的態度也是如此,我認為,他們不儲蓄的真正原因,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賺的趕不上他們花的,而是他們認為,他們並不需要儲蓄,至少目前不需要。

為何需要儲蓄?有人想擺脫無殼蝸牛的宿命,有人為了買一部車,有人是為了孩子將來的教育費,有人想當成未來的退休金、擁有更多自由時間。儲蓄也是達成財務自由的前哨站,有了儲蓄,你可以投資,讓你的財富漲得更大。你也可以靠著儲蓄應變許多突發狀況。

儲蓄真正的本質是預存未來,但是也因此有人將它曲解成犧牲現在,其實為何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很多時候出在——這些人存錯了方法,沒有省下該省的,逼自己省下不應該省的錢,反而喪失了健康和其他潛在的利益。

其實華人在全地球的人種之中,儲蓄率算是數一數二,就我所見過的許多人,有一大部分都具有儲蓄意識,超支的人相當少,甚至在台灣待久的外國人,儲蓄意識也不輸華人,所以我認為,華人在儲蓄意識上是相當有慧根,點一下就通的。自然我也曾聽朋友說過:「某某人很會花錢。」這種話,也可知,儲蓄意識歸儲蓄意識,從紙上化為現實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擁有儲蓄意識算是一個初步方向,還需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年齡,分流成一個一個小方向才行。

以退休金為例:

某金融專家提出ABC守則,即Attitude、Behavior和Choice。

Attitude,需要重新檢視自身的消費習慣、調整財務,並了解自身的風險屬性、選定適合標的,然後以耐心、長線設定投資目標。

Behavior,可以主動參與每月的薪資提撥,以及個人投資部分。

Choice,專家建議,年輕人可以考慮投資積極成長型金融商品,老年人可考慮活化資產。

檢視消費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記帳,而從最後一項守則可以了解,不管儲蓄還是投資都是一輩子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溫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